文 / 棠棠
12月17日,是豆瓣小组时隔半月恢复回复功能的第一天。
一时间满屏的“啊啊啊啊啊”、“豆瓣又活了”、“豆瓣今天过年”,小组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在网友们难以自抑的兴奋中,话题 #豆瓣# 一早冲上热搜榜首。
与此同时,挂在热搜上的还有#22元就能买一个豆瓣账号#的新闻。前几日的《风起洛阳》《谁是凶手》未播先评的风波未平,评分背后的灰产又再度掀起讨论。
一面是欢呼一面是质疑,或许正是豆瓣当下处境的真实写照——“娱乐小组频惹争议”和“评分遭遇水军控评”确实是豆瓣最显性的两大问题。2021年,是豆瓣颇不顺遂的一年,多次被约谈整改、罚款下架、封禁小组。据统计仅一年时间,豆瓣就被处罚了20多次,其中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共累计罚款900万元。
十六岁的豆瓣,商业化未半而争议频出;下一步,又将去向哪里?
豆瓣过年了,但鞭炮炸了一地
豆瓣评分被水军入侵早已不是新闻,但近日“未播先评”的闹剧空前荒诞。
剧集《风起洛阳》在还没开播,就已有了大量豆瓣评分,并呈现一星和五星两极分化;《谁是凶手》女主角还未登场,网上便涌现出大量质疑女演员演技台词的论调和一星短评——豆瓣评分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扯下,控评刷分的业内潜规则被当众实锤。
《风起洛阳》延迟至21点开播当晚相关数据
对此,豆瓣官方很快介入并及时查处了两万多个违规账号。就剧集疑似遭遇水军控评的情况豆瓣回应称,豆瓣商务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任何与评分有关的合作。
从豆瓣的立场来看,这句“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确在情理之中。书影音向来是豆瓣自身之本,打分机制也是它最大的标签之一。当豆瓣评分的公信力与日俱增,用户群体也不断扩大,表面上对于豆瓣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外部的压力更加深远。用户成分和观影环境的变化迫使豆瓣评分逐渐偏离单纯的“交流、分享”,打分成为一种“权限”和“工具”,饭圈养号、水军刷分、影视营销日渐入侵。
网络上流传的“豆瓣养号指南”
豆瓣恢复回复的这一天,“22元就能买一个豆瓣账号”的调查被顶至热搜,点赞最多的评论写着:“哪个平台不卖账号?豆瓣居然能卖那么贵? ” 这句感慨以近乎戏谑的方式侧面印证了豆瓣评分的分量,账号买卖的猖狂与成熟也超乎想象。
相关新闻与网友评论
当日午时,蓝鲸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搜索“豆瓣账号”,均发现了名为“豆瓣综合服务”“新老客户专拍豆瓣”的产品,显示价格多为1至10元左右。随机选取一家进入与客服攀谈后得知,不同年份的账号价格也不一样,越早的越贵。以某客服提供的平台外购买链接为例,其显示2014-2018年左右的账号需25元,而2005-2006年左右的老号则需50元。与同链接的其他平台账号相比,豆瓣账号确实整体上要贵一些。
包含豆瓣在内的账号交易价格
咨询中记者得知,购买账号后需要绑定自己的手机号,用户可以独占账号,不存在多账号同时在线的烦恼。除了账号交易买卖,商家还提供刷分服务。视账号质量和具体服务不同,收费也各有差异——一次打分普通号收费8元,显示名字的号则需20元;点赞评论相对要便宜的多,仅需2元左右;发布短评则需要20元左右一次。
与账号买卖商家的部分对话
交流中商家透露, 伴随豆瓣官方监测管控趋紧,未开分的剧集会被重点关注,质量太低的也很难做开分,一般的店家现在都不接开分业务了。但已开分的就相对更好操作,每个账号后面都是真人,差不多一天就能完成200个账号的评分。客服直言:“延迟播出评论先出来的太明显了……正常操作就不太会被豆瓣监测判定为异常账户。”
当周周末,在主流电商平台以关键词搜索“豆瓣账号”已无相关产品;但通过收藏店铺和聊天界面点进原商铺,仍能发现账号交易服务“死灰复燃”——它们被下架后又重新悄然上架。
重新上架的账号交易服务
事实上,针对日益进化的水军攻击和模拟真实用户使用模式试图养号刷分的行为,豆瓣后台的算法、识别程序、判断“非正常打分”、“非正常用户”的策略一直在实时更新和演进,以避免评分的水分。2015年时,阿北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里写道:“水军是有的,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在程序员、工程师、产品经理们的努力下,声称能刷分的都是在骗人……” 七年过去时过境迁,豆瓣与水军的搏斗看来还有一段路要走。
风波里的豆瓣还能岁月静好吗
2021年,是文艺小众的豆瓣被频繁处罚的一年。
12月9日,工信部通报下架106款侵害用户权益的APP,豆瓣因“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赫然在列。在此之前,11月豆瓣因违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和侵害用户权益被通报罚款;8月因出版传播含有淫秽色情和暴力等违规出版物被文旅局处罚;4月因广告违反广告法被市场监管局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据统计,豆瓣今年已收到20次处置处罚,其中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共累计罚款900万元。
除却各类点名罚款,频繁因八卦爆料、拉踩引战为豆瓣惹争议的小组也屡经挫折封禁调整。为响应网信办于8月底发布的“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豆瓣加大了对饭圈打榜、爆料造谣、拉踩引战等违规行为的整治处罚,多个娱乐小组组名显示为“未命名”。9月23日,拥有68万用户的豆瓣第一大组——豆瓣鹅组被停用整改两个月。
内娱最出名的八卦爆料地 豆瓣鹅组
豆瓣小组最早建立的初衷是为因兴趣而集合的人提供一个自由纯粹的讨论空间,同圈层的人在这里求同存异。天涯没落后,豆瓣小组成为简中互联网最重要的舆论场之一。
然而近年来,伴随国内娱乐产业和饭圈文化的发展,豆瓣多个娱乐小组成为八卦爆料地。组内管理的松散和先发后审的机制使得内容充满不可控性,掐架、造谣、攻击等充满戾气的内容四起。这与豆瓣岁月静好的标签背道而驰,也为外界留下了豆瓣“乌烟瘴气”的负面印象。
此外,高垂直度的豆瓣小组也为娱乐圈灰产提供了肥沃的滋生土壤。职业粉丝传播谣言、眼线监测对家动向、发帖控制舆论等行径,已严重破坏了豆瓣小组的原始生态。
本月的又一次小组功能调整
12月2日,解封不过一周多的豆瓣鹅组和全部小组一起再次被暂停回复功能,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12月17日0时。17日零点一过,豆瓣小组又“活”了。
豆瓣恢复回复后组员发言
在豆瓣暂停回复和再次被罚的12月上旬,不少小组成员以转发的方式回帖,以购买周边、买电影票的方式支援支付了巨额罚款的豆瓣。当小组功能回归,豆瓣宛如过年——用户忠诚可见一斑,那么是什么支撑着用户们在屡次封禁后义无反顾地回归?
究其根本,大概是网友们对于自由表达的渴望,不受商业裹挟,不被情绪左右。豆瓣小组的生态,给予了用户充足的自由,同时也埋下了监管不足的隐患。此外豆瓣小组讨论地不止于娱乐,甚至在今年来越发频繁敏锐地触及社会议题,舆论如洪水,已不是豆瓣自身所能努力控制的——这个问题,或许与微博目前面临的部分问题类似。
但不同于商业化颇为成熟的微博,这些无法控制的流量,甚至不太能挣钱。
豆瓣到底要靠什么挣钱
作为阿北2005年在一个人在咖啡馆里写出来的应用,其早期融资历程称得上辉煌。“豆瓣网”上线不足一年,就拥有了11万用户,并拿到了价值200万美金的第一笔融资。据天眼查数据,截至目前豆瓣所属的“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已历四轮融资。
豆瓣融资历程 图源天眼查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拿到新融资的豆瓣也在2010年左右开始了移动端转型和商业化尝试。豆瓣将PC端的诸多功能拆分成了垂直的移动应用,如豆瓣阅读、豆瓣同城、豆瓣电影、豆瓣FM等。这些领先于后来的网易云、猫眼电影的移动在当时并没能获得太热烈的市场反应,而综合各功能的豆瓣App直到2014年才上线,已错失移动化市场跑马圈地的先机。
有意思的是,从豆瓣分离出去的“下厨房”App在今年4月月活为1322万(比达咨询数据),而3月时豆瓣月活也不过1079万(易观千帆数据)。
在商业化上,豆瓣多年来也做了不少尝试。蓝鲸财经在一文中等分析过豆瓣的商业化。自十年前起,豆瓣就已尝试通过在线选座、付费音频、豆瓣东西、影视公司等寻求商业变现。2017年豆瓣内部信曾表示“内容付费、电商和广告将成为今后豆瓣的三大营收来源。当年,其便上线了基于内容输出的知识付费产品――“豆瓣时间”。第一期是音频节目《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后来逐渐演变为由学界名家、青年新秀、行业达人参与的付费专栏。那一年,“豆瓣市集”和“豆瓣书店”也是新增项目,用户可以选购周边、图书和各类商品。从这些项目来看,豆瓣的商业化依然在围绕“书影音”群体定位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15日,豆瓣正式登记了“豆瓣在线直播Android版应用系统”这一软件,豆瓣或许已瞄准了直播的风口。四天后,豆瓣上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与艺术的关键词》书评直播。不过截至目前,豆瓣方面尚未正式宣布进入直播领域,据现代广告杂志社报道其现阶段直播产品还是主要服务于出版方。但不得不说,知识性直播真的很“豆瓣”。
错过了一些风口的豆瓣,这一次不知能否迎头赶上。近年来风波不断的豆瓣,仍是一些人心中的白月光且尚无竞品可以替代。无论是商业化还是内忧外患的解决,豆瓣都正在路上且任重道远。而未来的豆瓣会如何,我们将一同见证。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lanjingcj
专为记者打造的平台
行业热点丨传媒大咖丨传媒动态
微信勾搭小助理
原标题:《“风波”后的豆瓣,下一步去哪》
阅读原文